1958年,万惠霖高中毕业后考上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冶金系。一年后,由于大学科系调整,表现优异的他被转到厦门大学化学系,后又顺利考取本系物理化学(催化理论方向)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化学家、分子催化学科的奠基人蔡启瑞教授,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 “我只是一个比较肯学习的人,组织上交待的教学或是其他任务,我都很认真地去做。”万惠霖说。 回忆往事,万惠霖说:“学习是我最大的乐趣,我从一个乡下孩子走到今天的位置,是学习兴趣在一直推动着我。”他认为,从事科学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敬业精神。 “我们不能步人后尘,要勇于创新” 万惠霖历任厦门大学催化教研室主任、化学系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万惠霖主要从事催化化学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初,厦门大学化学系在这一学科领域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行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催化这个学科近几年世界上发展很快,我们不能步人后尘,要勇于创新,不仅基础理论研究要有所突破,连研究方法也要创新”。 万惠霖负责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子课题,主持开展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子课题“低碳烷烃(C2-C4)的临氧催化转化新途径及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他带领课题组人员在研制出烷烃临氧定向转化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的基础上,在更广泛的催化剂组成范围内,确证了氟化物的显著促进作用。 此外,他还在推动钒、钼柠檬酸盐晶体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和进一步探讨固氮酶的已知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万惠霖参加或主持的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发明专利。 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在万惠霖看来,作为一名老师,首先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在这方面,万惠霖是“尽我最大可能、所知道的一切,非常努力地教学”。 不过,万惠霖认为,老师除了教知识外,还需与学生一道在品行方面共同追求健康发展。教师既要为“经师”,又要为“人师”,既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既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科学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学生可受用一辈子。教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习生倾注真心真爱,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准则,教学生“学做真人”。 “品德修养是一辈子的积累,不是年轻时做得好,老了就不用做了。在这方面,我与学生是一道努力的,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万惠霖说。 【博士驿站】www.boshiyizhan.com为全国性博士人才流动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免费、开放的共享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特别声明:线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自网络或会员发布,均已备注来源;本站资讯仅提供信息和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user of ASKAI,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focused on technology of CHATGPT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
|手机版|小黑屋|博士驿站:连接全球智慧,共创博士人才生态圈
( 浙ICP备2023018861号-3 )平台提供新鲜、免费、开放、共享的科技前沿资讯、博士人才招聘信息和科技成果交流空间。
平台特别声明:线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自网络或会员发布,均已备注来源;本站资讯仅提供信息和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user ,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GMT+8, 2025-5-9 23: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