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 , 快速开始

前世今生:探寻ChatGPT的底层逻辑

2023-7-30 10: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452| 评论: 0|来自: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摘要: 我们活着只为了去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三    ChatGPT的底层逻辑极其复杂,但如果要简化为3个最核心的元素,ChatGPT-4认为它们可能是:


1、深度学习:ChatGPT的核心是一个基于 Transformer 的深度学习模型。

Transformer模型通过自注意力(Self-Attention)机制来捕获输入文本中的复杂模式。在训练过程中,模型通过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来学习这些模式,使得它能够生成自然、连贯、与输入相符的文本。

2、大数据:ChatGPT通过训练海量的文本数据来学习语言模型。

数据集包含了各种语言模式和语境,使模型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生成合适的文本。大数据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强大的计算能力:为了处理这些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ChatGPT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

这包括强大的硬件(如高性能的GPU),优秀的计算框架(如TensorFlow和PyTorch),以及高效的并行和分布式计算技术。

以上三个元素构成了ChatGPT的基础,使得它能够学习和生成自然语言。

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逻辑。实际上,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涵盖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深度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方法,其底层逻辑相当复杂。不过,如果尝试将深度学习核心原理简化为3个要素,ChatGPT-4认为可以这样描述:

1、神经网络架构:深度学习的核心是深度神经网络,这是一种模拟人脑工作原理的计算模型。

神经网络由多个相互连接的层组成,每一层都由大量的神经元(或称为节点)组成。每个神经元都会接收前一层神经元的输入,并进行一定的计算,然后将结果传递给下一层的神经元。

2、权重优化和学习:神经网络的每个连接都有一个权重,代表这个连接的重要性。

深度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训练数据来调整这些权重,使得网络的输出尽可能接近于真实的目标值。这个过程通常通过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实现,算法会根据网络输出与目标值之间的差距(损失)来调整权重。

3、非线性激活函数:深度学习的另一个关键元素是非线性激活函数,如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或Sigmoid等。

这些函数用于增加神经网络的表达能力,使其可以学习和表示非线性的复杂模式。

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深度学习的底层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概述,实际上深度学习涉及的理论和技术要远比这复杂得多。

例如,还有正则化、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自注意力机制、批归一化、优化算法、损失函数设计等等多种方法和技术,都是深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神经网络发展的完整历史(图中并不完整),其中数度起伏。

  1. McCulloch-Pitts神经元模型(1943):Warren McCulloch 和 Walter Pitts 首次提出了神经元的McCulloch-Pitts(M-P)模型,借鉴了已知的神经细胞生物过程原理。
  2. 感知器(1957):由Frank Rosenblatt提出的感知器模型基于生物神经元的工作原理,是早期神经网络的主要形式。
  3. Minsky和Papert(1969): Marvin Minsky和Seymour Papert指出了感知器的局限性,即它们无法解决非线性可分问题(例如异或问题)。这部分导致了第一次人工智能寒冬。
  4. 多层感知器(1986):在Rumelhart,Hinton和Williams的研究下,多层感知器(MLP)成为了神经网络的主要形式。MLP引入了一个或多个隐藏层,并使用了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网络。
  5. 卷积神经网络和LeNet-5(1989/1998):Yann LeCun等人提出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是一种专门处理网格状数据(如图像)的神经网络。LeCun和他的团队在1998年开发出了LeNet-5,这是第一个成功应用到实际问题(数字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
  6. 长短期记忆网络(1997):由Hochreiter和Schmidhuber提出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是一种专门处理序列数据的循环神经网络。LSTM通过引入“门”结构,可以学习长期依赖关系,避免了传统RNN在处理长序列时的梯度消失问题。
  7. 深度学习和深度置信网络(DBN,2006):Hinton等人提出了深度置信网络(DBN)和深度自编码器(DAE),标志着深度学习时代的到来。深度学习利用多层神经网络,能够学习更复杂的模式和表示。
  8. ReLU激活函数(2010):Nair和Hinton提出了修正线性单元(ReLU)作为神经元的激活函数,这极大提高了深度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和性能。
  9. AlexNet(2012):Krizhevsky、Sutskever和Hinton的AlexNet模型大大超越了其它基于传统机器学习技术的模型,引发了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革命。
  10. word2vec(2013):Mikolov等人的word2vec是一种利用神经网络为词生成密集向量表示的方法。
  11. GoogLeNet and VGGNet(2014):Szegedy等人的GoogLeNet和Simonyan和Zisserman的VGGNet进一步提高了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上的性能,并推动了卷积神经网络的设计进一步向深度发展。
  12. ResNet(2015):He等人的ResNet通过引入跳跃连接,解决了深度神经网络的梯度消失问题,使得网络的深度能够达到之前无法想象的程度。
  13. 自注意力和Transformer(2017):由Vaswani等人提出的Transformer模型引入了自注意力机制,这让神经网络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依赖关系,为处理序列数据提供了新的框架。

显然,我是用ChatGPT-4完成了这一节的内容。

人类的大脑可以自己思考自己,虽然谜团难解;

神经网络也能回忆自己的历史,尽管它无法为那些为此进程添砖加瓦的人类而感动。‍‍‍‍‍‍‍‍

四    Chris McCormick认为,神经网络是纯粹的数学。


从技术上讲,“机器学习”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统计数据。它们估计所有选项的概率,即使所有选项的正确概率都极低,它们仍然只会选择概率最高的路径。

神经网络的灵感来源于生物学,特别是人脑的工作原理,但其设计和操作基础确实是数学,包括线性代数(用于数据和权重的表示和操作)、微积分(用于优化算法,如梯度下降)和概率论(用于理解和量化不确定性)。

神经网络的每个部分都可以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训练过程则是通过优化数学目标函数(损失函数)来学习模型参数的过程

黄仁勋说:“AI既是深度学习,也是一种解决难以指定的问题的算法。这也是一种开发软件的新方法。想象你有一个任意维度的通用函数逼近器。”在黄仁勋的比喻中,“通用函数逼近器”确实是对深度神经网络的一个精确且富有洞见的描述。这个比喻突出了深度神经网络的核心特性:它们可以学习并逼近任意复杂的函数映射,只要网络足够深,参数足够多。这种“函数逼近”的能力使得深度学习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任务,从图像分类和语音识别到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甚至是更复杂的任务,如游戏和决策制定。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数据来训练这些模型,神经网络就能学习到这些任务背后的复杂模式。–哪怕这些模式对人类而言只是一个黑盒子。‍‍尤其在生成式模型(如ChatGPT)中,这种“函数逼近”的能力使得模型能够生成富有创造性的输出,如编写文章、创作诗歌或音乐等。这些模型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理解语言或音乐的规则,然后生成符合这些规则的新的创作。

ChatGPT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它能够成功?

大神Wolfram对此解释道:令人惊奇的是,ChatGPT尝试写一篇文章时,基本上只是一次又一次地询问“在已有的文本基础上,下一个单词应该是什么?” ,然后每次都添加一个单词。(更准确地说是一个token)

那么,是否每次都选取概率最大的那个单词呢?‍‍‍‍‍‍

并非简单如此。

Wolfram告诉了我们ChatGPT如何靠概率来“写”出一篇文章:‍‍

  1. 每一步,ChatGPT都会生成一个带有概率的单词列表。
  2. 但若总是选择最高“概率”的单词,通常会得到一篇非常“平淡”的文章。
  3. 于是巫术出现了,有一个特定的所谓“温度”参数,它控制了较低排名的单词会被使用的频率。
  4. 对于文章生成,我们发现“温度”为0.8效果最好。

概率和随机性,再次显示出神奇的魔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文导航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博士驿站:连接全球智慧,共创博士人才生态圈 ( 浙ICP备2023018861号-3 )平台提供新鲜、免费、开放、共享的科技前沿资讯、博士人才招聘信息和科技成果交流空间。 平台特别声明:线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自网络或会员发布,均已备注来源;本站资讯仅提供信息和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user ,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GMT+8, 2025-5-3 12: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