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
认知域传统实践的两个极值 在人与信息交互的过程中,思考是信息加工,也是认知的组成部分。生物学的诸多证据表明,只要人的大脑还活着,思考就在继续,认知就在进行。回顾过往,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些时候,大脑运转飞快、精力消耗非常大,身体感觉非常累;另一些时候,大脑几乎不转,也没有太多精力消耗,身体感觉轻松。还有一些时候好像突然开窍,想明白了,也想通透了;更多的时候则是模模糊糊,不明不白。如果我们把头脑运转、思考都理解为认知活动,那么,人的认知以一种怎样的形态而存在呢?比如,信息获取和信息加工是匀质的还是非匀质的?认知形成与认知影响是模式化的还是非模式化的? 思考快慢辨析。面对第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入手点,我们选择从认知域实践入手。为此,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人与信息的交互是匀质的,则满足匀质交互的条件必然是:信息获取、信息加工、认知形成、认知影响等认知关联实践在时间的延长轴上也是匀质的。可是,对日常生活的检视表明,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发现人与信息匀质交互的事实。我们的体验是,从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到认知形成、认知影响,有时候容易,有时候困难;有时候迷糊,有时候通透,都不是匀质的。 既然不是匀质,就意味着有节奏的快慢。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表明,人的思考的确有快有慢。慢思考指人在面对复杂、新颖的事物或需要深入思考时,进行深思熟虑、有意识地分析和推理的思维模式。卡尼曼认为,慢思考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还会涉及逻辑推理、比较分析、问题解决等具体方法,因此也更加理性。快思考则指人们在面对简单、熟悉和直观事物时,迅速、自动地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思考。卡尼曼认为,快思考是直觉的、快速的,且不需要大量的认知资源。快思考也是人们日常的思维方式,如识别物体、回答简单问题、执行习惯行为等(丹尼尔·卡尼曼,2021)。 我们认为,卡尼曼的思考快慢隐含了一个前提,即思考是否是模式化的。如,遇到复杂的事物,人们要进行逻辑推理,为什么呢?遇到简单的事物,人们会遵从惯例,又是为什么呢?把两个“为什么”综合为一个问题便是,选择进行逻辑推理或遵循惯例的条件是什么?一句俗语“熟能生巧”或许可以提醒我们,思考的快慢不一定是因为人们面对的事物是简单的或者复杂的,而是因为人们是否熟悉。佐证这一提醒的还有一句俗语: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熟或会,意味着遇到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已有适用的认知或解决方案。难或不会,意味着不曾遇到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没有适用的认知或解决方案。换句话说,面对陌生的事物,建立认知是艰难的;面对熟悉的事物,建立认知会相对容易。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思考的快慢与事物的简单与否无关,而只关涉人们是否可以调用模式化认知。 为了进一步理清模式化认知,我们举一个例子。人类学的鼻祖们创造了一种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实地调查(field work)。在人类学发展初始期,研究对象通常是他者社会。他者,意味着与自己不同,意味着陌生。他者社会是与自己社会不同的社会(罗伯特·莱顿,2005)。在人类学家那里,不同,意味着除了都属于人类以外的其他一切的不同,从生产生活到风俗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不同是文化(社会规则体系)的不同。人类学家认为,如果不能认识他者社会的社会规则体系,就无法理解他者社会。可要理解他者的社会,就必须进入他者社会,像他者那样去理解和践行他者的文化。一方面,鉴于每个熟人社会在面对陌生人时都会触发预警机制,意味着人类学家进入时面对的是处于预警状态的他者社会,而不是他者的日常社会。为了观察他者社会的日常,人类学家不得不花时间让他者社会接受作为外来者的自己。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学家不熟悉他者社会的文化,因此对他者社会的认知不是快思考可以完成的,这意味着,即使面对简单事物,也需要从他者社会的实践中去挖掘,其中,第一步便是找到能够体现他者社会文化的关键事件,要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时间。人类学的实地调查方法实践告诉我们,面对陌生的他者社会,即使是有经验的人类学家,哪怕对进入实地的方法再熟悉,进入实地的过程依然需要6个月或以上的时间。个中缘由是,人类学家熟悉进入实地的方法,可他者社会并不熟悉要进入的人类学家。不熟悉,便需要听其言观其行,需要慢思考。如果是没有经验的人类学者,则人类学者和他者社会对彼此的观察和了解都需要较长时间,都需要慢思考。一旦双方熟悉,进入过程可以采用快思考,可人类学家的研究因面对着陌生事物而不得不进行慢思考。 思想实验和具体案例都告诉我们,在人与信息的交互中,卡尼曼的思考快慢只是刻画了人们认知的速度,而对认知快慢的条件却没有作清晰的交代。我们认为,影响思考快慢的不是事物的简单或复杂,而是人们对事物是否熟悉,是否拥有相应的模式化认知。熟悉,思考就快;不熟悉,思考就慢。简单地说,在认知域实践里有两个形态,一是模式化认知,二是非模式化认知。面向日常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模式化认知的极值是融入日常习惯的、无需思考的、由认知主体主导的认知,即习以为常;非模式化认知的极值是脱离日常习惯的、即使思考也不一定获得的、甚至是由环境主导的认知,即心随境转。之所以称两者为极值,是因为没有认知是彻底模式化的且完全融入习惯的,也没有认知是绝对非模式化的且尽数交由环境主导的。在实践中,人们拥有的总是处在两个极值之间的某个段位之上的认知。
|
|手机版|小黑屋|博士驿站:连接全球智慧,共创博士人才生态圈
( 浙ICP备2023018861号-3 )平台提供新鲜、免费、开放、共享的科技前沿资讯、博士人才招聘信息和科技成果交流空间。
平台特别声明:线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自网络或会员发布,均已备注来源;本站资讯仅提供信息和存储服务。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user ,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GMT+8, 2025-5-3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